播出信息
无线电视翡翠台:2018-09-30起逢周日晚19:00播出
分集内容
分集片头
分集信息
集号 | 播出时间 | 分集名 | 简介 | 記者 |
1 | 2018-09-30 19-00-00 | 深圳速度 |
深圳GDP於2017年首次超越香港,三十多年前深圳依靠國家特殊政策,港商投資設廠,經濟起步;二十年前還是「山寨城市」,透過不斷發展,向高新技術轉型;近十年經濟飛躍,特別在創科、高科技發展投入,已趕及發達國家。很多人說,深圳的崛起受益於國家支援政策,但為甚麼早年四個經濟特區之中,唯獨深圳做得風生水起?「深圳速度」代表了甚麼?這種經驗,為甚麼沒有其他城市可以複製?
|
張蕭 |
2 | 2018-10-07 19-00-00 | 開荒 |
內地的改革開放,港人敢為天下先。鄧小平七八年底提出「對內改革,對外開放」後翌年,伍淑清便在北京開辦了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,經營航空食品。敢於拓荒的還有工程師出身的胡應湘,胡應湘投資興建廣珠深高速公路、電廠、口岸聯檢大樓,帶動珠三角的經濟發展。兩位改革先行者,回憶改革開放的進程,以及港人扮演了甚麼角色?
|
黎頴然 |
3 | 2018-10-14 19-00-00 | 世界工廠 |
八十年代本港製造業逐漸式微,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,受惠於人口紅利及廉價土地資源,不少香港商人帶著資金和技術回到內地尋機遇,揭開珠三角地區逐步成為「世界工廠」的序幕。梁鍾銘把玩具加工工序搬到東莞,由來料加工、貼牌加工起家,建立自己的品牌;而飛達帽業集團主席顏寶鈴,八十年代到深圳開設帽廠,面對近年人口紅利消失、成本上漲等環境,她跟隨中國推動的「一帶一路」策略出走孟加拉,為面臨寒冬的製造業尋找生存空間。
|
關銘麟 |
4 | 2018-10-21 19-00-00 | 制度變革 |
改革開放之初,酒店賓館需求龐大,霍英東家族先後投資興建中山溫泉賓館和廣州白天鵝賓館,示範現代化酒店管理模式,為內地培訓首批酒店業人才,影響深遠;土地方面,得益於香港一群有志之士,將香港房地產制度帶入內地,1988年上海首次土地拍賣的中英文版標書,就是由香港專業人士撰寫,深圳及上海的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,亦是向香港取經,從此改寫了內地房地產市場的發展。
|
黎頴然、張蕭 |
5 | 2018-10-28 19-00-00 | 新農村.新農民 |
被喻為「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」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,四十年前,村民由於吃不飽發起大包幹,成為改革開放的起點。隨著國家經濟急速發展,城鄉差別逐漸擴大,這條名村發展滯後,甚至被很多農村拋離。後來國家推行土地流轉制度後,全村只餘一位種糧大戶耕種,農民身份發生變化。
一些農村因地制宜,又或利用新科技轉型發展,能成為新農村的模式嗎?沿海城市富起來,吸引農民入城成為農民工,如今他們進退兩難,他們又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? |
張蕭 |
6 | 2018-11-04 19-00-00 | 中國式神話 |
改革開放之初,廉價勞動力促進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,早年工業基礎薄弱、資源匱乏,部分產品建基於模仿、抄襲之上,有人形容,山寨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土壤。位於深圳的華強北,售賣各類型廉價電子零件,曾是山寨手機集散地,山寨貨品的出現,亦滿足部分消費力低的消費者訴求。近年,具影響力的中國手機、電商開始著重創新,建立起不少知名品牌,期望能擺脫長久以來製造業予人的山寨形象。要提升為「製造強國」,未來道路應該怎樣走?
|
關銘麟 |
7 | 2018-11-11 19-00-00 | 形象工程 |
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中國在國際間的影響力與日俱增,除了經濟實力,國際地位上的提升還需靠形象和軟實力。過去二十年,中國著力在不同層面,循不同方向建立國家形象,由最早期的孔子學院,到透過舉辦國際盛事、斥資到海外賣廣告等方式,向各國展示中國形象。
本集會分析中國形象工程之優劣,未來可以透過甚麼,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? |
黎頴然 |
8 | 2018-11-18 19-00-00 | 海歸 |
1978年,鄧小平提出大量派遣留學生,認為這是提高中國水平的重要方法,隨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被派到美國,兩年後他們回國參與建設,影響深遠。80年代,中國推行「支持留學,鼓勵回國,來去自由」十二字方針,掀起自費留學潮流,但亦造成不少人才外流。近五年,超過230萬留學生回流返國,他們或創業或工作,在不同領域發揮作用。本集通過三代「海歸」的故事,講述他們為國家發展帶來甚麼新思維和衝擊?
|
張蕭 |
9 | 2018-11-25 19-00-00 | 外國人看中國 |
改革開放中的「開放」,除了經濟貿易政策層面,還有外來人口的政策。據2011年中國官方估計,共有六十多萬名外國人現居於中國,在北京、上海、江蘇、廣東等地居住。人才的流入,有助提升中國企業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。本集會以外國人的眼界,旁觀中國的發展方向、速度,以及對國際的影響力。而這些外國人又為甚麼選擇在中國發展?在這裡的得與失又是甚麼?
|
黎頴然 |
10 | 2018-12-02 19-00-00 | 新挑戰 |
中國改革開放初期,鄧小平提出要「摸著石頭過河」,改革邁向第四十個年頭,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中國企業和資金亦隨著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「一帶一路」策略走出去。年初,一套宣傳中國成就的電影上映,一時間網絡充斥中國國力將超越美國之說,之後,中美之間發生貿易磨擦,中美關係面臨建交四十年來最大挑戰。改革開放四十周年,一場貿易戰,中國上了怎樣的一課?改革開放下一個階段如何走下去?
|
關銘麟 |